中西文路大不同
【作者速寫】若如先生,政工幹校畢業,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學碩士,服役陸軍四十二年。著有《在美國寫社論的故事》等書,現為《中華民國專欄作家協會》會員。
如果要用最簡單的一句話,說明中西報紙的差異,那就是中文報紙有副刊,西文報紙沒有。
翻開中文報紙歷史,自有大眾化的現代報紙以來,即有副刊。這可能是與初期大多數是文人辦報有關。不過,雖然是文人辦報,副刊的文章身價不高,說好聽點是補白,說不好聽的是「報屁股」。
西方報紙,以英文報紙為例,除各版新聞及廣告外,帶點文氣的,就是社論之頁(Editorial page)。社論之頁除當日該報社論外,就是一些專欄,妙的是專欄並非各報自己作者撰寫,採用的稿件是由供應社(Syndicate)提供。社論之頁的對頁,稱op-ed page,有某國立大學新聞系教授不解其意,譯成「異見篇」,實際上,它的名字是源自 opposite the editorial page(即社論之頁的對頁),刊登的多為讀者投書。英文報紙將「事實與意見」,劃分得涇渭分明。故常在刊頭上,出現Opinion(意見)字樣。
英文報紙社論,由報社編輯委員撰寫,專欄由供應社供稿,一般讀者除讀者投書外,是無法上報發表文章的。至於讀者投書,編輯有絕對的刪改權。當年我擔任《密蘇里人日報》編輯委員時,曾負責兼編審讀者投書版,那段時間,所有讀者投書由我刪改,等我簽了字才能刊登。在國內用英文寫東西,常想找個外國人改,認為外國人的英文,一定比中國人好。所以在美初任編審時,確實有點戒慎恐懼。但當我拿起讀者投書一看,才發現外國人的英文竟然好不到那裡去!程度雖有差異,可幾乎沒遇過不需要改的。經過刪改刊登的作品,也沒有稿費,比中文報紙差多了。
中文報紙副刊,不但提供初學寫作者,發表文章機會,還有稿酬,而且漸漸培養出許多新秀作家來。在國外,一個初學者,要想出頭可就難了。
在報紙上無法發表文章,只有找文藝刊物或出版商出版。
先說文藝刊物,當年最有名的要算《星期六晚郵》(Saturday Evening Post),這在美國是高水準的文藝刊物。那本刊物上面有小說,有散文,有評論,也有詩歌。說它有詩歌,不說有新詩,是因英文詩不像中文詩有新舊之分。但《星期六晚郵》,我只連續看了十三個月,就沒有機會再讀,後來它也停刊了。
像《星期六晚郵》那種刊物,初學寫作的人,自是無法登堂入室,除非有驚人天賦,一篇文章即能受到編輯青睞。至於出書,更是困難重重。出版商不會冒險出版籍籍無名作者的作品,有意願出版的多是成名作家。
以《梅岡城的故事》(To Kill a Mockingbird)為例,作者哈潑李(Harper Lee)以二年半的時間寫完,無法付梓;受挫到最後,將手稿從窗戶丟出,掉到雪地上,由經紀人撿回,要她重新整理。
後來出版商答應替她出版,但是編輯小組人員警告說,能銷售幾千本就算不錯了。她回答:「我絕未預期Mockingbird,有任何種類的成功,只盼望書評人給我一個快而仁慈的死亡。」
誰知道這本書一砲而紅,尤其在《讀者文摘》刊登書摘後,更是聲名大噪,至今再版從未停過,總銷售量超過一千五百萬冊,真是出版商始料未及。如果當初原稿丟到窗外雪地上而未撿回,豈非文壇莫大損失?
中文副刊的作者,出書可容易多了。只要在副刊連續刊出數十篇文章,小有名氣後,就會有出版商願意出版。不過,容易有容易的缺點,許多書一出版,沒多久就在書海中沉沒。挫折是使文章歷經千錘百鍊的機會,寫作是艱苦又漫長的路,能寫出一本讓時代洪流沖刷不走的,能有幾人?
文章容易刊出的不一定是好事,難刊出的不一定是壞事,難易好壞,耐人尋味。
(點閱次數:757)